晨曦微露時,苦水河曾以干涸龜裂的河床迎接朝陽,薄霧籠罩著兩岸破敗的堤岸——這條被命名為“苦”的河流,曾是鹽池縣、同心縣、吳忠市紅寺堡區、吳忠市利通區15個鄉鎮78個行政村百姓心頭的愁緒。洪水肆虐時,它沖垮田埂、撕裂家園;干旱侵襲時,河床裸露如大地的傷痕,無法滋潤干渴的土地。作為寧夏匯入黃河的第二大一級支流,它223.8公里的河道曾流淌著歲月的艱辛,卻也承載著沿岸28.16萬百姓對“安流”的渴望。
苦水河流經利通區東塔寺鄉。
轉機始于一場總投資5.5億元的治河行動。當工人在河岸砌筑護岸的身影與無人機俯瞰的生態堤壩輪廓交織,多部門協同的科學治理畫卷徐徐展開。氣象與水利部門實時聯動監測雨情、水情、沙情,讓數據成為治河的“導航儀”;小流域綜合治理與坡耕地改造同步推進,從源頭扼制水土流失的根源。在吳忠市利通區段支流河口,生態濕地與緩沖帶如綠色海綿般舒展,五里坡污水處理廠截斷養殖污染的管線深埋地下;228處新建護岸如鋼鐵臂膀挺立于河道兩側,39.6公里導洪堤為同心縣下馬關鎮的溫棚基地筑起安全屏障,利通區段 21.58公里的護岸工程更將防洪能力從十年一遇提升至二十年一遇。這場人與自然的博弈中,39.6公里導洪堤的砌護加固,讓曾經在洪水中顫抖的農田重歸安寧。
彎彎曲曲的苦水河。
東塔寺鄉白寺灘村種植戶為大青葡萄疏果。
治理一條河,激活一方水土。如今的苦水河畔,吳忠林場將生態采摘、特色住宿與游玩體驗編織成現代農業畫卷,民宿、采摘園與露營地年創收超200萬元,帶動600余人就業。曾經威脅兩岸的洪流,如今被馴服為滋養土地的甘泉;曾經荒蕪的河岸,生長出生態旅游的蓬勃生機。當清澈的河水最終匯入黃河,這條穿越時光的長河已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符號,而是沿岸百姓觸手可及的“甜水夢”——從河床龜裂到碧波蕩漾,從洪水肆虐到生態盎然,苦水河用蛻變訴說著一個關于治理智慧與民生福祉的故事,讓“苦”名終成過往,“甜”意流淌進每個清晨與黃昏。
國慶,在這個特的日子里,大街小巷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,人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喜悅。我們銘記歷史,是為了更好地前行;我們歡慶國慶,是為了凝聚力量,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。